有一類“提醒”是謠言,別輕信!(來信調查·關注誠信缺失問題⑤)

2018-07-26 10:19:09 來源:人民日報  

  “別再吃了,有毒”“注意安全,地鐵站被淹”“多一人轉發(fā),多一份希望”“擴散!擴散!撿到一張準考證,別耽誤孩子高考”……近年來,這類看似是為人著想的“善意提醒”,在微博、微信群、朋友圈里頻繁出現(xiàn)。不少讀者來信反映有許多貌似關心體貼的“提醒”,實則是一種推銷手段,其中也不乏謠言。編造這一類謠言的動機是什么?該如何治理?記者做了相關調查。

  謠言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具有高度“貼近性”

  “陸軍總醫(yī)院陳惠仁教授強調:熱檸檬可殺癌細胞!”6月初,在北京工作的劉女士的母親在家人微信群里轉發(fā)了一條養(yǎng)生帖,稱熱檸檬水只殺癌細胞,甚至說這是醫(yī)藥領域有效治療癌癥的最新進展,被證明能夠挽救所有類型的癌癥患者。養(yǎng)生帖還特別提醒“轉發(fā)十份給其他人,肯定至少有一條生命將會被挽救回來?!?/p>

  “如果熱檸檬水這么管用,那醫(yī)生可以下崗了!”性格耿直的劉女士在微信群里沒好氣地懟了一句。

  記者通過搜索發(fā)現(xiàn),所謂“熱檸檬水可殺癌細胞”的養(yǎng)生帖有幾個版本,比如熱苦瓜水抗癌、熱鴨梨水能抗癌,等等。養(yǎng)生帖除了把“檸檬”替換成了“苦瓜”“鴨梨”,其余內容幾乎一模一樣,而且都打著“陸軍總醫(yī)院陳惠仁教授”的旗號。

  事實上,就職于陸軍總醫(yī)院血液科的陳惠仁教授不堪其擾,曾專門發(fā)表辟謠聲明:“所謂‘熱檸檬可殺癌細胞’的網文,系有人假冒我的名義所為,所配發(fā)的肖像照也不是我本人,請大家不要相信!”

  “別再喝了!桶裝水開封3天后細菌增加227倍”“千萬記住桃子不能與西瓜一起吃,會產生劇毒”……劉女士無奈地告訴記者,隔幾天父母就會給她發(fā)一些類似“善意提醒”的文章。

  這些謠言,除了涉及食品安全、健康養(yǎng)生,還主要涉及人身安全、政策法規(guī)等方面,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具有高度“貼近性”。

  “全市防汛緊急電視電話會議,晚上開始至明天有特大暴雨(有可能1998年那么大洪水)……出行千萬注意安全。”7月2日,在四川成都上大學的小王手機里彈出一條媽媽發(fā)來的微信,并千叮嚀萬囑咐。這條帖子之后被辟謠了。

  通過梳理,記者發(fā)現(xiàn)類似“全市(省)召開防汛緊急會議”的謠言前幾年便已經在網絡上流傳,尤其是在夏季暴雨多發(fā)季節(jié),而且很多內容一樣,只是把時間、地點簡單替換了而已。

  “那幾天,不少人在朋友圈轉發(fā)暴雨的信息,其中不少謠言也夾雜其中?!毙⊥跽f,比如“成都繞城高速雙流北被淹沒,出行請繞行”“德陽火車站廣場被淹,注意安全”等圖片,就是幾年前的舊聞,通過修改拼接,當作現(xiàn)場圖傳播。

  傳謠心態(tài):朋友圈虛擬“熟人社會”,親友寧可信其有而轉發(fā)

  不少網友表示,面對“提醒式”謠言,實在不知該如何應對,尤其很多是長輩出于關心轉來的:“我說是謠言,我媽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薄按笠虅傇谌豪镛D了《小龍蝦的致命真相:全世界都不敢吃,中國人還被蒙在鼓里!》,我就扔了一條《全世界的小龍蝦都被我們吃了?這鍋不背,但也不會停下吃》”“我曾經也嘗試辟謠,但他們視而不見。”……

  這些謠言看似“無傷大雅”,但也會產生嚴重后果。比如,很多謠言與食品安全有關,出現(xiàn)過“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假雞蛋”等。謠言反復出現(xiàn),會給被中傷的企業(yè)造成經濟損失,也會給消費者帶來困擾。據(jù)報道,今年年初,“塑料紫菜”謠言就導致多地超市下架紫菜產品,不少經銷商退貨。

  當然,比眼前顯性危害更嚴重的后果在于,此類謠言看似溫情體貼,實則誤導公眾。每一次的欺騙,都將損害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消解公眾的善意和愛心。

  危害不小,為何這類謠言一再在朋友圈、微博等平臺瘋轉呢?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徐敬宏分析,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體是以“強關系”為主的,“朋友圈”里分享信息的基本都是親朋好友或同事。在這里轉發(fā)謠言一般會被認為是出于關心,收到信息的人們往往會收起心中的防線。在這樣虛擬的“熟人社會”,謠言就會從這個“朋友圈”跳到另一個“朋友圈”,形成裂變式傳播。

  各種以提醒、體貼形式傳播的謠言還抓住長輩“寧可信其有”的心理,使其自愿轉發(fā)。一位孩子在外地工作的母親告訴記者,今年1月,不少人受到了流感“侵襲”,網上也流傳出許多相關謠言,比如“此次的流感堪比當年的SARS”等。一看到類似網帖,非常擔心孩子,就趕緊轉發(fā)給孩子,也來不及去辨別消息真假。

  傳播者出于好心隨手轉發(fā),往往源于制造者的精心包裝。記者發(fā)現(xiàn):有的謠言以“善意提醒”為名,利用公眾善心,讓人放松警惕;不少打著“科學實驗揭秘”“有圖有真相”“權威人士透露”等幌子。另外,還有的標題十分驚悚,比如“有毒”“致癌”“致死”等,吸引更多人注意。

  造謠動機:或追求刺激,或用流量換收益

  編造提醒、體貼式謠言的背后動機到底是什么?記者采訪了業(yè)內專家、自媒體公號運營者、公安網警。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張晉升表示,有人純粹為了追求好玩刺激,故意編造傳播一些無厘頭信息。把轉帖、跟帖多,看成是一種“榮譽”,甚至想以此成為“網紅”,提高自身知名度。

  有的是利益驅動,個人或機構為了博取眼球,用流量賺廣告費。一位自媒體公號運營者揭秘:當下,部分自媒體與廣告商之間形成了一條灰色利益鏈,閱讀量和粉絲數(shù)高,會有廣告商找上門。一些自媒體利用公眾對生命健康、公共事件等問題的關注,將部分謠言穿上“養(yǎng)生”“公共安全”等外衣,以吸引更多的閱讀量和粉絲量。自媒體賬號有了關注度,廣告便會接踵而至,形成了依靠制造“關心式”謠言來賺關注、博眼球的盈利模式。

  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不少公眾號或微博賬號在推送此類謠言的頂部或底部有時會有貼片廣告,甚至讀者閱讀及轉發(fā)也可以獲得一定收益。

  江蘇省公安廳網絡安全保衛(wèi)總隊民警周千里認為,有的屬于炮制謠言以打擊競爭對手。商家借擴散謠言向競爭對手潑臟水,以此破壞對手在受眾群體中的口碑,意圖牟取不當市場利益。

  還有一些屬于惡搞。比如每年高考,有人就開始在朋友圈里丟準考證。警方提示,所謂聯(lián)系電話可能是惡作劇,電話主人和造謠者有矛盾,有些號碼甚至有可能是“吸費電話”,若回撥并按提示音操作,很可能會被扣除話費。

  治理措施:網監(jiān)部門把好關,網絡平臺“站好崗”

  近年來,相關部門和網絡平臺逐漸加大了對謠言的治理力度,一定程度上震懾了網絡違法行為。

  大量偽科學信息在網絡平臺傳播,會影響公眾對科學知識的理性判斷,不利于形成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tài)。周千里認為,主管部門要把好關,完善輿情監(jiān)測預警機制,對網絡謠言做到及時發(fā)現(xiàn),第一時間通報責任單位開展核查工作。同時,強化打擊力度,依法對故意造謠或傳謠者給予處罰,增加造謠者的違法成本,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

  張晉升認為,貌似關心的謠言廣受關注,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對稱,比如公眾在健康養(yǎng)生方面存在較大知識缺口。衛(wèi)生健康部門、科學機構可以鼓勵推廣正規(guī)的科普賬號,提供量多質優(yōu)的科普類新媒體產品。網警巡查執(zhí)法賬號、媒體、互聯(lián)網企業(yè)可以共同建立反謠平臺,形成辟謠合力。

  從公眾角度看,謠言容易流行,說明一些群眾缺乏起碼的常識和判斷力,有從眾、隨大流、盲目獵奇的心理,有意無意間成為謠言的傳播者。徐敬宏提醒,在收到社交媒體模糊、可疑信息時,不輕易轉發(fā),而要與權威媒體進行核實比對。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認為,互聯(lián)網平臺要“站好崗”,維護互聯(lián)網生態(tài)純凈安全。對于網友的不當言論應該慎重審核,一旦發(fā)現(xiàn)有謠言、色情暴力或明顯違反公序良俗的內容傳播,及時刪帖。建立智能化的識別審核機制,查找謠言源頭,封禁嚴重違規(guī)賬號。


     

責任編輯: 吉政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